Andy Huo's Blog

高盛最近发了2025 AI产业研报《Powering the AI Era》

TLDR by AI:

核心是:AI时代的数据中心增长受电力约束,资本方案正在演进以应对前所未有的资金与电力需求。

引言与主题: 历史上的技术浪潮(铁路、互联网)都依赖大量资本与基础设施。如今 人工智能 正推动新一轮计算范式转移,但真正的瓶颈是电力,而非资金。建设 AI 时代的数据中心将以混凝土、钢铁与硅为基础。

算力与数据中心: 生成式 AI 需要高密度 GPU 与液冷,机柜功耗远超传统云。一个典型 250 兆瓦 AI 数据中心的总成本约 120 亿美元,其中计算设备成本是机房外壳与机电的 3–4 倍。超大科技公司预计到 2027 年在 AI 上累计投资约 1 万亿美元。训练侧更偏远、重电力与土地;推理侧更靠近用户、重时延。

供给缺口: 数据中心空置率约 3%,核心市场接近 0%,大规模新增电力往往要到 2028 年以后才上线。总开发面积已达 5000+ 万平方英尺,资本需求前所未有。

融资演进: 开发商使用 合资、借款基数授信、建设贷款、项目融资 等方案;租满后打包为 SASB CMBS/ABS 或私募配售,利息成本可降 50–100 个基点,并以更低资本化率提升估值、回收约 25% 现金继续滚动开发。2025 年已出现多笔 20 亿美元以上的交易。

电力当务之急: 预计到 2030 年数据中心用电需求增长 +160%,其中约 60% 需新增产能。美国电网设施平均 40 年 以上,5–7 年 的燃气电厂与输电许可周期成为瓶颈。近端方案以 天然气联合循环(约30%)+ 调峰燃气(约30%)+ 太阳能(27.5%)+ 风能(12.5%) 为主;储能尚不足以提供 24/7 基荷。

核能与微电网: 长期看 核电/SMR 能提供稳定零碳基荷,但存在造价与周期风险;政策与 前置电力购售协议(PPA)正在加速进展。企业也在“表后”自供电:建设微电网、就近接入电源,提高可靠性,但引发成本与环保争议。

地缘与外交: 数据中心可被视为 AI 时代的“数字使馆”。各国通过选址与投资建立联盟与影响力(中东、拉美等),同时面临出口管制、税改与隐私政策风险,以及对当地电网公平性的担忧。

资本解决方案: 高盛提出整合 公募+私募 渠道,扩大投资者范围(保险、养老、主权基金、核心地产基金)。其 资本解决方案小组 提供面向 投资级 企业的高等级结构性资本,兼顾低成本、非稀释与长期现金流匹配。

关键数据: 到 2030 年 +160% 用电需求;250MW≈120 亿美元;设备成本为外壳/机电的 3–4 倍;2024 年 超大厂日均资本开支约 8 亿美元;约 60% 增量用电需新产能。